“荔枝根,荔枝根——叫久了就成了村名。”6月9日上午,在陽春市崗美鎮荔朗村委會荔枝根村,71歲的村民林水芹在自家的荔枝樹下,與記者分享這個以荔枝為“根”的村莊深藏的故事,自豪地說:“還能在電影上看到我們村嘞!”
30多年前,林水芹在家門口種下的40多棵荔枝樹,現已亭亭如蓋,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子。前幾天,他與妻子相互配合,爬樹摘果,一棵樹摘了100多公斤荔枝,用摩托車運到崗美鎮圩上售賣。
時間倒回到上世紀70年代,待到荔枝成熟時,來來往往的船只停靠在漠陽江邊,緊靠漠陽江的荔枝根村一下子熱鬧起來。村民將一筐筐荔枝搬運上船,沿江運往雙捷,再轉運到陽江城區售賣,用荔枝換取生活所需。
30多年的荔枝樹屬于“后輩”,是荔枝根村的“根”開枝散葉的結果。這“根”便是村中40多畝的古荔枝園。
“村里的荔枝樹都是用老樹的枝丫嫁接出來的。”當天,晴空萬里,酷熱難耐,荔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林轉帶領記者去“尋根”,沿著江邊堤壩走進七八米高的荔枝林時,頓感涼意襲人,抬頭望去,頭頂的荔枝已經紅了。一棵棵歷經百年滄桑的荔枝樹佇立在漠陽江邊,陽光透過繁茂的枝葉,變成一閃一閃的光芒,如夢幻般朦朧。
林轉介紹,在清朝同治年間,荔枝根村的林氏先祖在漠陽江邊開荒種荔枝,留下了這片荔枝園。四月荔、黑葉、狀元紅、玉荷包等荔枝品種都可以在古荔枝園里尋覓到蹤跡。園中古荔枝樹達100多棵,年齡最大的荔枝樹有160多歲。許多游客和外出村民會“訂購”整棵樹,有時間便來采摘,品嘗古樹荔枝的味道。
“小時候在江邊放牛,餓了就撿掉在地上的荔枝吃。”說起古荔枝園,林水芹總是滔滔不絕,有時放牛回來,他會在老樹上挖些長出來的小荔枝苗回家種;有時天氣熱,他又會躲在荔枝林下休息……
古荔枝園之所以讓荔枝根村民如此珍視,如此懷念,最重要的是,它讓村民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
靠近漠陽江,地里卻缺水灌溉;雨水稍微大點,田地就被淹了。這是上世紀60年代以前,荔枝根村難以言說的痛。因此,村民只能種番薯、花生、荔枝為生,尤其是荔枝,成了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而村民種植的荔枝都是從古荔枝園繁衍出來的。林水芹感慨道:“當年要是沒有荔枝,我們都得餓肚子。”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崗美水庫等水利工程修建完成,才疏通了荔枝根村的農田水利,村民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生活也慢慢得到了改善。在修水庫時,林水芹格外賣力,他與其他村民一樣,緊緊抓住這個改變村莊命運的機會,雙肩挑土、雙手搬石頭,讓水旱無常的田地變成稻花飄香的良田。
古樹、黃牛、藍天、白云、江水……古荔枝園猶如一幅色彩豐富的油畫。優美的江邊風景和充滿年代感的古荔枝林,被古裝喜劇電影《長安的荔枝》劇組選中,成為拍攝取景地之一。在古荔枝園,劇組從搭棚到拍攝完成,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一棵棵寬厚的百年荔枝樹演繹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
《長安的荔枝》將在7月25日上映,這成為村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劇組在古荔枝園栽種了20多棵荔枝樹;拍攝的時候,園里燈火通明;接送演員的大巴車就從我家門口路過……在荔枝樹下,村民坐在竹椅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分享著拍攝過程的趣事。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