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將至,菊花應節采摘。3月28日,記者驅車來到陽春市潭水鎮旗鼓村,看到鄉道兩側田壟間白菊若雪、黃菊燦金,菊香隨風漫溢。近處花農在花浪間躬身俯首采收,裝滿鮮菊的運輸車在鄉道上往來穿梭,鮮活而豐饒的場景有如一幅流動的春日菊景圖。
走進旗鼓村魚田自然村,花農謝何生正背著竹簍,指尖翻飛,熟練地摘下一株株菊花,再將一筐筐鮮菊捆裝成束,一系列動作行云流水。“這批菊花得趕快打包、加工,趕在日落前發貨,明天就能出現在廣州嶺南花卉市場,然后分銷至全國各地。”謝何生說,今年菊花長勢喜人,每畝可采收超5萬枝菊花,收購價從去年每枝0.1元漲至0.5元,他種植的20畝菊花年收成超百萬枝,預計年產值近30萬元。
謝何生和菊花打了15年交道。憑借著種植菊花,他和家人從土坯房搬進了小洋樓,其間他也經歷過行業跌宕。去年全國菊花供過于求,價格一度探底。此外,每年春節前后是螨類蟲害侵蝕菊花的高峰期,謝何生還面臨著病蟲害防治的問題。
“近年來,旗鼓村委會多次組織種植培訓,從選種到采銷全流程‘把脈開方’。我在專家的指導下,采用了科學施肥措施,有效降低了病蟲害發生概率。”謝何生說。他新引進了珍珠白、清新黃等菊花品種,種出的菊花花型飽滿、色澤純凈,贏得了市場青睞。嘗到了甜頭,謝何生正籌劃建立冷庫,探索在低溫環境下殺滅病蟲害,同時破解儲運難題,助力“旗鼓菊花”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從2月進入采摘期起,全村每天可以采摘并銷售80萬枝菊花。”旗鼓村黨總支書記黃波介紹,該村種植菊花的歷史悠久,主要生產觀賞性菊花,已建立起種植、運輸、銷售的產業鏈。目前,全村菊花種植面積1200余畝,種植菊花的農戶有130戶,年產值超3000萬元,帶動300余名村民就業。
在旗鼓村坡仔頭自然村,曾在佛山務工的85后吳曉看中了菊花種植產業的潛力,于2020年返鄉創業。“我在村中種植了12畝菊花,畝產量4萬余枝,并采用了‘花稻輪作’的模式,行情好時收益可觀,但也存在市場風險。”吳曉說,他一直沿用傳統種植模式,容易受天氣波動、技術短板、物流成本高等因素影響。因此,他期盼學習到更多花種培育、田間管理等技術,向國際市場進軍。
田埂上,魚田村村民小組長謝紹成也說出了現存的產業鏈難題:“現在花農們都是零散種植,產品多處于產業鏈條末端,附加值不高。”
如何發展“花樣經濟”?黃波表示,旗鼓村正與一家中山市的公司洽談,計劃引種可食用的菊花,由該公司統一收購、加工,并在村中推廣“公司+農戶”的形式,為花農提供種植技術指導、機械化設備租賃等服務。該村還打算整合土地資源打造菊花觀光基地,推動農業資源、文化優勢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高菊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