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檔案:陳 祎
陽江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特殊教育高級教師,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特殊教育名教師培養對象(2021-2023),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兼職副研究員,陽江市高層次人才,陽江名師,陽江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陽江市優秀班主任,陽江市第二屆最美教師。
■ 陽江日報記者/盤聰穎
從教17年,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陳祎深耕聽障類、培智類雙重教育領域,敏銳地捕捉到特殊教育的發展方向。“不論是聽障數學還是培智生活數學教學,我都主張將知識鏈與育人鏈同步設計,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陳祎表示,作為一名特教教師,盡管教學方式不斷創新,但她對特教事業的初心與使命始終不變。
2008年,陳祎初登講臺,開啟了長達12年的聽障數學教學攻堅之路。面對全國特殊高等院校單考單招的差異化考綱,陳祎帶領教研組圍繞“聽障數學高考備考策略”等主題展開研究,構建了覆蓋小初高的全學段數學教學規劃綱要與資源體系。
“我們明確了不同院校間知識模塊的共性與差異,根據學生報考意向和學習能力實施分層教學。”陳祎介紹,2019年,她主持的課題《聽障學生數學高考備考策略研究》結題,課題組將教學內容進行細化,具體到初高中每一學期,制定了陽江市特殊教育學校中學數學教學規劃,使數學備考時間提前到初中階段,保證了學校高中數學復習備考的有序推進,不僅培養出我市首批聾人本科生,學校升學率也保持穩定,近年來基本實現全部錄取。
隨著生源結構變化,自2020年起,陳祎的教學重心逐漸轉向培智生活數學領域。“培智類學生的認知功能較弱、個體間存在顯著差異,教學的方向應從‘群體分層’轉向‘個性化支持’。”陳祎說,她遵循“適性而教”理念,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基礎,通過差異化教學,尋找學生的最優發展路徑。
在教學實踐積累中,陳祎總結出培智數學教學“四化”原則:一是教學內容生活化,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構建生活情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應用知識;二是教學目標精準化,通過科學評估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三是教學形式趣味化,融合多感官體驗與實操訓練,運用游戲化設計和信息技術手段;四是教學實施個性化,采用支架式教學策略,以多樣化練習促進知識遷移泛化,并通過家校協作完成課后鞏固。
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與運算是兒童數學能力發展的關鍵。然而,陳祎發現,傳統教學存在興趣缺失、遷移困難等痛點。因此,她于2021年主持開展課題《繪本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與算”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其中對標課程標準將10以內數的認識與運算內容進行了細化,明確了低年級數與運算繪本開發的標準。陳祎帶領課題組對市面上近千本繪本進行篩選、改編、創作,共開發形成36本適合培智低年級(1—3年級)數與運算教學的繪本,既有與學科知識密切相關的故事情節,又設計了鞏固練習題、數學游戲、操作活動等。此外,課題組還編寫了數學繪本導讀手冊,提煉了每本繪本的核心學科目標,如繪本《小鴨子找朋友——認識數字2》中,身形像數字“2”的小鴨子是主人翁,通過數字擬人化設計,將抽象符號轉化為具象認知,讓教師繪本教學及家長親子閱讀指導更有方向性和針對性。
去年9月,市特殊教育學校開設了培智高中并招收了第一屆學生,現有家政服務與管理、餐飲、快遞三個專業。陳祎又對高中培智類教學展開新一輪探索,樹立了自我照顧、家庭就業、社會服務三層級能力目標。
“特殊教育不應是封閉系統。”陳祎表示,如今她作為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務室跟崗人員,同時兼任陽江市孤獨癥教育中心管理干部,將發揮多方資源優勢,推動培智高中課程體系建設,同步推進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同機制,促進學校與本地商超、餐飲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基地,邀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特教志愿者,為特教教師創造更多學習的機會,幫助培智類學生學有所用、融入社會。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