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風起電生。
浩瀚的陽江海域,百米高的白色風車列陣碧波,將溫熱的海風化為汩汩綠電,通過海底“能源動脈”送至千家萬戶;
風機總裝廠內,設備忙碌運轉,橋式起重機來回穿梭,機艙、葉輪等裝配工作如“拼積木”,一臺臺風電機組逐步成型、整裝待發……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構全球能源版圖,大力發展新能源成為我國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
位于南海要沖、海域面積全省第二的陽江,正以海上風電開發為牽引,帶動裝備制造、前沿技術研發應用、風電消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等上下游發展,做大做深做透綠色能源與新型儲能產業,探索出一條綠電生產、產業聚集、低碳示范的發展新路徑。
從全國炙手可熱的“風電之城”,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能之都”,陽江乘風而起,步履不止,信心滿滿。
勇闖深藍 “海上風電”聚鏈成勢
廣袤的海洋風能無限,催生了一座快速崛起的風電之城。
地處北緯21°的陽江,海域面積1.19萬平方千米,海岸線總長504.35千米,擁有豐厚的“藍色家底”。風電資源豐富、港口條件優越、消納條件好等優勢,為海上風電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廣東是能源消費大省,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及相關產業,是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陽江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的部署要求,搶抓新能源發展戰略機遇,加快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
在全局上謀勢,于關鍵處落子。2017年9月,中廣核陽江南鵬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獲得核準,開啟了陽江“好風借力”的征途。緊接著,粵電、三峽新能源、中節能等風電企業紛紛“追風而來”……短短幾年,陽江海上風電產業從一張“白紙”起步,駛入發展“快車道”,逐漸連點成片。
去年,三峽陽江青洲六海上風電場高質量完工,歷時8個月高效建成我省首個單體容量達百萬千瓦級的海上風電場項目,創造了“陽江速度”;青洲五、七項目共200萬千瓦現已開工,建設工作如火如荼。
截至目前,陽江已形成2000萬千瓦海上風電規劃總裝機規模,其中24個項目共1300萬千瓦已全部核準,并網裝機容量逾600萬千瓦,占全省50%,位居全國第二。到2026年,陽江海上風電并網總裝機有望突破1300萬千瓦,成為全國首個規模超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海風不僅“吹”來清潔能源,更驅動起一個千億級產業的發展。
驅車行駛在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沿路兩旁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串珠成鏈”,葉片、塔筒不時映入眼簾。
走進金風科技陽江基地總裝車間,工人正在進行機艙、葉輪裝配,這臺13.6兆瓦的海上“巨無霸”,葉輪掃風面積相當于7個標準足球場,每年輸出的清潔能源,可滿足3萬多戶三口之家一年用電。
“陽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風電產業發展,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金風科技廣東省級公司副總經理劉寒冰說。今年,基地還將生產交付入選“2022年度十大國之重器”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
在龍馬集團陽江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鑄造生產車間,一批批風電高端裝備以“兩天一船”的速度運往全球市場。公司看好陽江發展前景,先后投資百億元建設了海上風電鑄造、鑄件精加工、海上風電導管架平臺等多個項目。
八年時間,正是憑借著“一錘接著一錘敲、一棒接著一棒跑”的恒心與韌勁,陽江從造“風車”到架“風車”,基本構建起集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研發設計、檢測認證、運維管理、綜合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并啟動了全國首個國際風電城建設。
高標準規劃建設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目前已有38個總投資約367億元項目落戶,明陽整機、金風整機、中材葉片、東方海纜、龍馬鑄造等龍頭企業集聚,基本涵蓋了從整機總裝到核心零部件制造各環節,是國內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的風電產業制造基地。“陽江造”海上風電機組和安裝平臺遠銷越南、阿聯酋、塞爾維亞等國家。
與此同時,海上風電產業配套加快構建。“一港四中心”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體系加快建設完善,建成了風電裝備專用出運碼頭、國內目前唯一的國家級風電裝備質量檢測平臺和海上風電大數據中心,同期工程試驗中心、集中運維中心建設加快推進。
“陽江已建立起匯集開發、裝備制造、技術研發、施工、運維等全國最完善的產業集群,我們可以有底氣地說‘世界風電看中國,海上風電看陽江’。我們也有信心,陽江將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發展的一個標桿和風向標。”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秦海巖說。
要素集聚、政策集成、服務優質,陽江海上風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創造了中國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典型案例,為打造“綠能之都”鑄就了底氣和信心。
攀高向新 打造技術策源高地
逐夢深藍絕非易事,技術瓶頸和運營維護都是制約難題。陽江勇立潮頭,以創新破局、以技術突圍。
在水深超45米的陽江青洲海域,“明陽天成號”如一對風機兄弟并肩而立,足有40層樓高,通過浮體浮于海面,并由錨鏈系于海底,主要應用于深遠海發電。
“浮”在海面上的風機,如何高效發電?“明陽天成號”安裝近3000個智能感應器,比普通風機多一倍,能全方位監測零部件運行狀態,提升發電性能。
這是繼全球首臺抗臺風漂浮式風電機組“三峽引領號”后,陽江又一探索深遠海風力發電的利器。
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雙機頭”漂浮式風電機組、世界首條500千伏三芯海纜、全球首臺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全球最長147米葉片靜力測試項目、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多項“全球之最”“全國之最”,見證了陽江在海上風電技術應用的領先地位。
陽江堅持創新引領發展,融合省級重點實驗室、高校、企業實驗室,共同推動共性技術攻關,形成裝備、技術、人才的先發優勢,構建起海上風電技術創新策源地。
目前,已成立國內首個海上風電學院、國內唯一國家級風電裝備質量檢測平臺、廣東首個海上風電省級實驗室等科創平臺,首創海上風電柔性海纜保護裝置、海上風電輕質灌漿材料等成果并得以應用。設立總投資120億元陽江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基金,以“真金白銀”激發創新活力。
華電青洲三海上風電項目是國內首批、廣東首個近海深水區項目,引入了國內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首批運用太陽能供電和“4G+北斗”數據通信技術的氣象監測站,把海上氣象防災減災的前線向深海延伸超50千米。
“‘天眼’預報分辨率最細達到逐小時、逐公里,實現周邊海域臺風提前72小時、強對流天氣提前3小時預警,能有效解決海上風電場面對突發自然災害‘狀態檢測難、應急處理難’的行業性難題。”華電廣東公司副總工程師,華電陽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紀云松介紹。
中國水電四局(陽江)海工裝備有限公司與陽江市中烏巴頓技術研究院、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等科研機構開展深入合作,承制的粵西首套自主生產海上風電導管架下線,實現了我市海上風電導管架建造技術“零”的突破。
陽江積極搭建平臺,向“最強大腦”借智借力。近兩年,張小曳院士工作站、劉經南院士工作站相繼落戶陽江,聚焦融合創新、自主研發、人才培養,推動陽江能源技術創新實現全面突破。
去年11月,“大灣區科學論壇”在陽江設立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分論壇,開創該論壇在大灣區以外城市設立分論壇的先河。不止于此,全球海上風電發展大會、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海上風電科學與技術研討會等接連落地陽江,聚智聚力推動產業與科技互促互強。
“陽江是海上風電的產業高地,也是攻破海洋科技領域‘卡脖子’難題的戰略要地。我們將圍繞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核心傳感器研發、智能控制系統等關鍵領域攻堅突破,為陽江打造‘綠能之都’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表示。
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引領形成了風電產業新質生產力,為陽江打造“綠能之都”積蓄了新動能。
乘風逐綠 奮力爭當“碳”路先鋒
在綠能新賽道上,陽江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陽江著力做深做透綠色能源與新型儲能產業,“風光水火氣核儲”多能齊發,“綠電直供園區”“綠電+智造”等新業態孕育發展,更深層的“綠色動能”不斷迸發。
在陽東區東平鎮,陽江三山島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建設正酣。隨著這條“深海電力高速路”的建成,大規模的深遠海風電將實現高效送出。
陽江能源結構獨特,各類電源一應俱全,如何平穩并網、高效消納,是業界正在攻關的難題。
陽江自2021年起開展全域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設,創新性地構建“風火打捆”“風電+儲能”等模式,使海上風電成為可靠穩定的綠色并網能源。陽江三山島海上柔直輸電工程作為全球首個超大規模海陸一體柔直輸電項目,其核心意義是破解深遠海送出難題,有效節約用海和輸電走廊資源,實現海陸規劃協同。
這些都為全球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提供了“陽江方案”。
“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示范區建設,加強與政府聯動、產業協同,服務新能源安全穩定送出,助力‘一港四中心’建設。”陽江供電局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杜育斌說。
依托全球矚目的綠能資源和穩定的電網支撐,陽江正擘畫零碳工業新藍圖。
在陽江高新區綠能示范產業園,綠華新能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10萬平方米廠房正在進行相關驗收工作。該公司總經理黎永兆介紹,公司鋰電池產品主要出口東南亞國家,下來將布局歐洲市場。歐盟要求產品生產必須使用規定比例的綠色能源,而產業園通過物理溯源確保綠電直供,正契合企業發展所需。
走進陽東區綠能示范產業園,7棟標準廠房入駐率已超六成,包括廣東匯能海風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廣東德智光學有限公司等13個項目,涵蓋新能源、風電裝備、激光設備等領域。
如何讓園區企業用上“綠電”?陽東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陳華清表示,將重點創新示范推進海上風電供應企業或園區、現場分布式光伏等相結合的可物理溯源供電模式,促進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
陽江綠能產業發展捷報頻傳。今年4月,國家能源局批復支持我市在廣東省率先探索建設高比例綠電供應園區,省發展改革委批復支持陽江高新園區開展綠能示范產業園綠電直供規劃建設試點。這是全省首個獲批的試點,標志著我市在綠色低碳轉型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邁出關鍵步伐。
當前,綠色貿易已成全球最新趨勢,建設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成為企業尤其是出口型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訴求,陽江建設綠能示范產業園,推動制造業零碳生產正當其時、適逢其勢。
“產業園構建了集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和智慧能源管理等于一體的綠色供電體系,能實現園區可溯源綠電比例70%以上。”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何寰介紹,項目規劃建設“一園三區”(高新園區、陽東園區、陽西園區),規劃面積約17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海上風電裝備、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特種鋼鐵、動力電池、儲能設備等出口型企業。
接下來,園區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加快推進中長期綠電交易、能碳管理平臺建設以及碳足跡認證服務等工作。
“充沛的綠電是我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獨特優勢。抓好綠能示范產業園建設,以海上風電賦能零碳制造業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舉措。”何寰說。
夕陽西下,陽江海面上的風機亮起航空燈,猶如一串璀璨的珍珠。
從追風、御風到乘風而起,陽江正在演繹著海上風電發展的“中國故事”。在這里,每一縷海風,都在重新定義可持續發展的刻度,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城市綜合實力躍升的綠色密碼。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